上期我们谈到了三大货币政策之一的存款准备金,今天再来谈一下另外一种货币政策,就是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入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比如央行像向社会释放更多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买入金融债或是国债,向商业银行注入资金,商业银行便可以有更多的资金贷出去,从而提高货币供应量。一般央行操作的对象为央票,国债和金融券。
那么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度较高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通货膨胀问题。当然这种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只是微调,对物价影响较小,主要影响投资者心理预期,达到影响不同资产的价格。央行通过逆回购,释放流动性,更多的钱通过商业银行放贷出去,其实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比如钱到了商业银行的手里,然后商业银行需要找到资金需求方,这也需要时间,因此从公开市场操作,到资金流入社会是需要时间的,但央行此操作并非是让资金流入社会中,比如7天的逆回购,期限只有7天不可能对实体经济有影响,所以央行实施的目的不在于资金供需本身,而是通过这个影响投资者心理预期,达到调控某种资产价格的目的,如近日房价涨幅过猛,通过正回购或是逆回购到期的方式回笼资金,让投资者觉得资金会紧缩,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可能更多在观望而不敢投资房产。
央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期限短,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对于商业银行也不是补充流动资金,满足政府政策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就算得到央行短期资金,除了放贷别无他用,比如可以短借长贷,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借给同行等,资金始终在银行间流动。
这种货币调节方式属于微调,其作用不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的效果明显和直接,属于温和的货币调整政策。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其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也是有利于市场良性发展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