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维基百科的信息来源并不可靠的说法,维基百科予以否认。即便如此,很少有人认同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在1月15号,迎来它的第20个生日,而作为访问量第三的网站,以300种语言的形式,已经提供了超过5500万篇文章。早期的互联网充斥着假新闻,泡沫以及市场话语权,对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公众的担忧不断增加。由于维基百科的素材来源于业余爱好者,编辑内容没有限制,被大家给予厚望,这里也成为大众努力打造梦想的场所。
虽然充斥着众多的负面信息,但大多数内容还是有效的。读者能学习到如Homer一般有价值的领域,相对论或是太平革命,甚至也能读到一些俚语,哈利波特的神秘性等等。Denis Diderot,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的编辑,期待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知识碎片,给予人们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项计划的成功归功于其独特的结构,维基百科却在其中毫无获利可言。风险投资人并未期望不计代价的发展,当然也就不必迎合广告商的口味,以便它能专注于读者和作者双方的利益上。维基百科的运作完全是靠人工,而非机器。缺少推荐算法给读者选择内容,更能保持读者的黏性。
建议其他巨头学习这种成功模式。算法带来的规模效应,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然而这种做法也逐渐呈现弊端。当社交媒体巨头雇佣越来越多的人来审核文章内容,建立的规则也就约束了写作空间,然而维基百科却提供了如何利用人工运作的网站模式。
对于启迪新思维来说,这种方式是被欢迎的,尽管它依然被受欢迎度及权威所制约。如果维基百科偶发的丑闻让人们持怀疑的态度,或者更好一点,通常以更公平的态度来评判,也可以一瞥维基百科自身的发展。如果这不是事实的话,通过邀请客户评论的方式也能进行修正,因为维基百科内部的知识都有事实,原因和辩论的支撑,而不是来自政党的声明。
就像任何组织一样,维基百科也有缺点,它的失误大多是想法过于天真。大量来源本质意味着质量要求的不同。大部分受欢迎的文章需要更多地审核,以使它做到最好,但低质量的文章的门槛却逐渐提高。文章要不是太长,就是太专业。文章的吸引力来自于作者不同的文化,但文化又是脆弱不堪的。
也许维基百科最大的不足是,相对于广度来说,内容还是过于肤浅了。网站的编辑大部分是男性,大部分来自于北美和欧洲,工作量也并不均衡。维基百科已做了很多尝试,但进展都不大。很多内容还是有风险。在富有且自由的国度,信息是广泛有效的,使用维基百科也很方便。但在贫穷和缺乏自由的地方,维基百科依然存在各种挑战。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