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在总体级别的跟进展现形式如下:
款| 1周售罄率| 2周售罄率| 4周售罄率| 6周售罄率|
以累计售罄率计算,以数据表格和折线图的形式展现。
常见的分析,一般就阐述到这了,没有错误,但是仍是非常的粗,不全面。
因此,在这里将加入几个辅助指标,
平均折扣率:体现利润状况;
铺货/或在销终端数:此为特意的设计,用于避免分区分阶段上市带来的失真。譬如,在初期,如2周,发现售罄率为15%,低于阀值,仅通过售罄率一个指标,可能会认为货品不适销,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如果只是在部分区域少量终端上货的话,则可能是另外一种状况。
以上两个指标,是作为更好的判断货品适销情况的有力辅助。
商品在区域级别的跟进,能够做到跟进一步的细分。区域可以是南区北区等,亦可以是类似具体省份的划分。区域级的跟进,可以结合商品生命周期的两种划分方式,予以展现。
方式一,以商品在所有区域的上市日期为最初,划分为1、2、4、6、8、12周等生命周期节点,以趋势图/表的形式展现各个区域在这个生命周期各段上的销售表现。通过此图/表,可以清晰了解到商品在不同区域的上市节奏差异,如果各区域之间的时间差异较大,亦可在后上市区域借鉴先上市区域的生命周期表现,当然,由于幅员辽阔的缘故,也会出现同款在不同区域的销售表现差异较大的情况
方式二,以商品在各自区域的上市日期为最初,计算各自区域的1、2、4、6、8、12周等生命周期节点,将他们统一到坐标轴同一原点。这种情况下,可以直观的了解商品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商品消化状况差异。
综合来看,方式一和方式二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可以做到:
1. 了解货品在区域间的上市节奏;
2. 发现商品在各个区域之间的消化差异;
3. 辅助区域间的调配操作决策;
商品在终端级的跟进,其实跟区域级别基本相似。通过两种方式的组合运用,了解货品的终端级表现差异。由于终端一般会量比较大,且通常货品的调配也会考虑的物流等因素,如优先区域内的调配。因此终端级别的分析,需要加入更多的终端属性分类选择器,以实现更好的辅助控制。譬如,同城、同商圈、同店铺类型或级别等组合选择,以更精细化的了解货品的销售表现,结合各终端生命周期,及时、准确的识别适销与滞销终端,做出相应决策。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