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使养老健康产业持续升温,房企、险企、国企等复合型企业携各路社会资本正加速涌入康养市场。《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日中国铁建宣布参与设立中国康养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将康养定为发展战略方向,积极探索打造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加速布局养老社区和产业。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即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破局养老需求缺口既是社会各界的待解课题,也带给保险业发展新机遇。
保险布局养老产业版图渐丰
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带动了医养产业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大健康产业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在大健康行业细分领域中,健康养老服务呈高速增长态势,有较大投资机会。
特别是去年以来,养老服务业加快“放管服”改革,释放养老产业新动能,养老服务市场供需齐增。但综合供需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较大缺口,在硬件上,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且资源配置错位;在软件上,相关专业人才数量稀缺,养老服务单一,具有高品质的中高端养老社区俨然成为养老服务的稀缺资源。
近年来,通过开发养老社区丰富养老产品服务供给,成为保险机构加码康养产业的主要途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0余家保险机构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20个省市区,床位数达84155张。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347.82亿元。
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目前保险公司入局养老社区产业的具体策略有所差异,主要有重资产、“轻重并举”以及纯轻资产三种。重资产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资产以自建或自购为主,健康管理服务获取的前提是获得不动产的使用权或产权。例如,中国人寿、泰康等通过自建养老社区,客户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年老可以入住养老社区,享受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和长期护理等的整合型医疗保险服务。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模式是保险公司自建部分养老社区,同时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以股权投资养老机构,典型代表为太平人寿、合众人寿。纯轻资产模式,即通过第三方现成的养老床位数来实现资源互换,典型代表为光大永明的汇晨养老社区。
从养老社区布局区位来看,与行业通常将高端养老机构布局郊区不同,也有公司从一开始就聚焦“城心养老”,选择重点布局城市核心区,建设“高品质持续照护养老社区(CCRC)+社区嵌入式护理站”,希望养老社区可以临近医疗机构、亲近子女。
一位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相较于其他企业开发医养产业,保险企业有两个明显优势,即客户导入和产品定价。保险公司打造的“保单+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可以通过保单来锁定用户,提供保障和产品服务。同时保险公司对客户管理能力较强,对产品定价具有数据处理和综合考察的能力。
缓解供需矛盾面临风险考验
但不可否认,无论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模式,保险公司通过养老社区投资康养产业并非没有风险,以此缓解养老供需矛盾还需时间探索。
从养老服务供给侧看,保险公司以重资产布局养老社区需要考虑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问题,轻资产则要注意是否具有足够的扩展空间、现有机构业务制度是否科学健全、人员是否稳定。后期还要考虑入住率、运营成本和对相关保险业务领域的带动作用等,实现盈利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在原新华保险副总裁黎宗剑看来,康养产业和寿险主业要形成协同效应。寿险业务为康养产业导入客户,康养机构为寿险业务发展提供支持,为寿险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对于重资产养老社区的盈利模式,泰康之家CEO邱建伟解释称,养老社区能否盈利一是看服务的品质能不能吸引住老人长期居住,二是服务效率够不够,服务成本能不能持续优化和下降。
不过投资养老社区也不能盲目跟风。信泰人寿总裁谭宁认为,重资产模式对于中小险企来讲是难以模仿的,能力也达不到。中小险企要考虑的一是合作,二是专精。保险公司可以整合很多社会资源,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做到精准化。
业内专家表示,保险公司的运营管理理念与养老服务机构并不一致,若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可能缺乏纠纷处理机制和法律机制。另外险资投入养老社区运作的过程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如懂房地产同时也擅长项目长期运营管理的人员,以及专业的医疗保健人员和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力资源稀缺会成为发展阻碍。
站在消费者需求角度考虑,有康养产业专业人士认为,保险机构投资的养老社区基本定位于高端客群,普通消费者很难触达。养老需求较大的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而社区养老针对的客户主要是高收入且有活力的,高入住门槛将大部分老人拒之门外。拿某定位高端人群的养老社区来说,买10年保险产品,每年20万元保费,也只是获得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不保障所购保险的分红水平,也不保障足够支付养老社区的费用。
“高端与中低端养老机构并行发展更能促进市场细分、规范和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养老机构协会秘书长李波认为,养老市场细分后,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选择养老机构,没有理由要求高端商业行为跟政府兜底的价格一样,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也不能以同一价格、标准和服务质量来衡量。
总体而言,破题多元化健康养老方式不一定要靠资产“巨无霸”,无论是中高端还是普惠养老产品都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同时还应将风险防范放在首要位置,通过“风险补偿+养老居住+健康维护”探寻清晰的盈利模式,真正挖掘到康养产业的深度价值。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